气虚体质判定的文献依据及其兼夹状况

时间
2008-12-09

关键词:体质 气虚

1、气质体虚的判定

气虚体质是指在人体物质精、气、血、津液中以气的亏虚为主的一种体质类型。该体质有潜性和显性的不同,潜性气虚体质,其身体并无明显的不适,或仅具有轻度的气虚表现,因此,单从症状、体征上难以判定,但可以从年龄、家族史、个人史、经常所患疾病等方面加以分析判定。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,当气亏较甚,体质偏颇较重时,则会出现显性气虚体质,表现出某些体征和不适。本文所论气虚体质的判定,主要指显性气虚体质而言,判定依据则主要从古代文献中对气虚的症状、体征的描述中加以概括。

古人对气虚的描述,内容极为丰富。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言而微,终日乃复言者,此夺气也。”又曰:“代则气衰,细则气少。”宋代陈言曰:“气不足,重力便喘咳,远行久立皆不任,汗出,鼻干,心下急,苦悲伤,卧不安。”[1]李东垣亦曰:“损伤元气,怠惰嗜卧,四肢不收,精神不足,两脚痿软……自汗尤甚,无气以动,懒于言语,动作喘乏。”[2]等。

笔者从70多种古代医籍中随机抽取有关气虚的论述,对气虚的症状、体征出现的频率,进行了粗略统计。从统计结果来看,古人对气虚体质的认识,主要是从气息、机体活动状态及精神状态的异常加以描述。其中少气(或懒言,或短气)占症状表现的46%,倦怠乏力占31%,精神疲惫占10.7%,自汗、头晕、动则气喘等占12.3%。上述症状即气虚体质的常见征象。另外,根据气虚的程度不同及脏器虚损的侧重不一,其症状表现亦各有差异。

从对脉象的统计来看,主要以虚脉类为主,其中,弱脉占统计总数的14.8%,微脉占12.8%,细脉占12.3%,濡或软弱占10.8%,虚脉占12.8%,大脉占7.3%,浮脉占6.9%,迟脉占4.4%,代脉占4.4%,其余小、涩、缓、短、结等共占18.4%,且脉象之后多标有“无力”二字。可见脉象虚弱无力为气虚体质的重要标志。

从对面色统计来看,主要以色白、白光白或萎黄为主,未发现提到其他颜色者。可见,面色白光白或萎黄,也是气虚体质的重要特征。

从对舌象的统计来看,主要以舌白嫩胖,边有齿痕,苔薄白为主。这一统计结果与现代体质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,可谓气虚体质的又一特征。

从对形体的统计来看,由于气虚体质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,故可见于各种形体之人,但以论述瘦人或肥胖之人气虚者较多,如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认为瘦人有“易脱于气”的体质特点,属于潜性气虚体质。《灵枢·论勇》论述“薄皮弱肉”之瘦弱之人易于感触外界风邪,对此,陈梦雷等注云:“薄皮弱肉,则脏真气虚矣。”[3]此即言瘦弱人有气虚体质的特点。对于肥胖人,张景岳云:“何以肥人反多气虚?盖人之形体,骨为君,且肉以血成,总属阴类,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。”[4]清代石寿棠曰:“诊其人之病,顺先辨其人气质阴阳,金水之质,其人肥白,多属气虚。”[5]所指金水之质即是肥胖人气虚体质。王琦等统计研究表明,肥胖人兼有气虚表现者占85.3%。[6]因此,从形体来看,瘦人或肥胖人多气虚体质。

另外,由于寒或热均可伤气,因此,气虚体质之人寒热耐受能力差,故其人夏天怕热,冬天怕冷。

2、气虚体质与其他体质的兼夹状况

气虚体质研究是分类研究体质的一个方面,通过揭示“气”这一体质要素的规律性,为整体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,为临床上认识个体的体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。由于每个人体都是由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基本物质构成,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,因此,对于某些人来说,其体质可能是一种兼夹体质。由于气虚则生血不足,气虚则血行不畅,气虚则水停,故气虚体质容易与血虚、血瘀、痰湿体质兼夹。简述如下。

2.1气虚兼血虚体质

气虚兼血虚体质,是指“气”与“血”均不足的一种体质类型,由气虚不能生血所致。现代中医体质研究中,匡调元六分法的“倦白光质”,林齐鸣九分法的“气血亏虚质”,包含有这种兼夹类型。匡氏归纳其临床特征为:面色白,气短懒言,乏力眩晕,心悸健忘,脱肛感,动辄汗出,子宫下坠感,月经淡少,脉细弱无力,舌淡。[7]林齐鸣归纳的气血亏虚质临床特征为:形态:多瘦弱或虚胖,毛发易落,面色皮肤多白或萎黄,又目胞淡白,唇口淡白,齿易松动,肢体软弱乏力;舌脉:舌质偏淡萎软,苔白,脉偏软弱无力;神态:精神多不振,神情偏淡漠;性格:无特殊或偏软弱;饮食睡眠二便:胃纳较差,常偏食,睡眠一般,大小便多或正常,但大小便后可有空虚气短;年龄:多见于中老年;对外环境的适应:对四季气候变更常不易适应;自体感觉:常感周身不适,心力不足,肢体乏力,出现头晕,耳目不聪,心神不定;病理特点:易感外邪,即病之后多从虚变。[8]本型常见产育之后、虚劳、眩晕、心悸怔忡、月经不调及各种出血性疾病。

2.2气虚兼血瘀体质

气虚兼血瘀体质是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,血流不畅而致瘀血内阻的一种体质类型。在临床上,此种类型表现为气虚与血瘀并存。如王清任曰:“元气既虚,必不能达于血管,血管无力,必停留而瘀。”[9]其临床主要表现为:“心悸气短,纳少乏力,或胸中隐痛,或腹中胀满作痛,或有积块,或为偏瘫,舌青紫或有瘀斑,脉细缓而涩等。本型常见胸痹、中风等疾病。

2.3气虚兼痰湿体质

气虚兼痰湿体质是指因气虚导致津液的输布、排泄障碍,水液停滞,而致痰湿内生的一种体质类型。汪必昌曰:“气虚液不行。”[10]怀抱齐则指出:“肥人多气虚,气虚生痰。”[11]故此种体质实为气虚与痰浊并存。其临床主要表现为:素体肥胖,面色淡黄,眼睑下多虚浮,精神不爽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头重身困,痰多色白,舌体胖大有齿印,脉濡或缓等。本型常见胸痹、咳嗽、中风、不孕证等疾病。

综上所述,气虚特有症状体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,同时由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影响,气虚体质容易与血虚、血瘀、痰湿体质相兼挟。

参考文献

[1]陈言.《三因极G病证方论》.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,30页。

[2]李杲.《东垣医集》(三).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,29页

[3]陈梦雷,等.《医部全录》(三).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,412页。

[4]张介宾.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,194页。

[5]石寿棠.《医原》.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,151页。

[6]王琦,等.江苏中医杂志1995;(4):42。

[7]匡调元.《人类体质学》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,207页。

[8]林齐鸣.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87,38页。

[9]王清任.《医林改错》评注本.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,118页。

[10]汪必昌.《三三医书·第一集·医阶辨证》24页。

[11]怀抱齐.《珍本医书集成·医楔》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,50页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135医院(北京,266300)李东涛